从星星之火到百舸争流!——致敬莘县河店镇轴承及冲压件制造产业五十年!
来源:悟实设计实验室 向作者致敬!
半个世纪的时间能做什么?
可以让一棵树苗变为参天之巨,
也可以让一个懵懂孩童经历风雨而知天命,
时间无形,却见证一切!
今天让我们,
去仰望峥嵘岁月中的一个小作坊,
看它是如何在五十年坎坷之间,
变为富足一方百姓的地方支柱产业。
一、创业,星星之火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世界形成了美日欧三足鼎立的格局,多极化正式形成。1971年10月25日,在祖国大江南北样板戏的乐曲声中,中国重返联合国,与世界再次接轨。从这一年开始,国内外正在经历着若干历史的巨变。
在鲁西北大地上一个普普通通的村庄,从一个普普通通的农家小院里,传来了叮当作响的手工锻造的声音。候善友,就是这间手工作坊的主导者,他把早年在河南洛阳学的手艺-轴承配件保持器的制造技术带回了自己的家乡—山东省莘县河店公社马桥村。
在那个农村生产力还在遭受各种束缚的年代,一切生产资料归集体,实行统一劳动、统一分配,统一就餐,这就是传说中的生产队“大锅饭”。由于生产力低下,农村生产物资匮乏,农民生活水平依然低下。
在这种体制下,搞个人单干是政策所不允许的。但在“穷则变,变则通”思想的影响下,时任马桥生产队小队的队长赵西林开动脑筋,让候善友和赵玉林牵头以集体办副业的形式建起了加工作坊,做起了轴承保持器的加工制造,希望以此来增加集体收入。白天其他人参加生产队统一劳动,候善友和赵玉林就带领几个人进行保持器的加工制造,和其他人一样由生产队里统一记公分,没有设备,他们就手工煅造,生产的积极性和金属的撞击声充满了整个院子。
当时的马桥村共有四个生产队,由于队长赵西林头脑灵活、管理有方,他所带领的生产队在当时Z为红火,队里除了保持器加工制造作坊之外,还创办了酒坊、油坊、豆腐坊、粉坊,这些副业的收入有效的增加了集体积累,有这些副业的支撑,一队的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也是Z丰富的,每季的收成分配,一队社员们也是Z为丰厚。
1975年,是值得铭记的年份。按照党中央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支援农村生产的号召,济南机床二厂的知青被分配到马桥村,他们有知识、有干劲,有效的支持了马桥村的农业生产。另一件事,让已经61岁的赵西林现在回忆起来仍然兴奋不已:“当时的卡子(保持器)制造虽然很红火,但仍然是用手工,经过这几年副业收入的积累,我和玉林他们几个商量,以集体的名义购买了床子(冲床设备),创办了企业,善友懂技术,就成了我们的技术厂长。”也就是这一年,在古老的马桥村,除了田地里热火朝天的劳动号子声,首次出现了冲床设备的撞击声……
受马桥村的影响,保持器的生产技术也传到了郑家公社的郭家村(今隶属于聊城市东昌府区),与马桥村形成了齐头并进之势。当时的赵西林没有想到,作为一点星光的手工作坊在蹉跎岁月中逐渐点起了星星之火,在坎坎坷坷几十年后会成为辐射方圆十余里、富足一方百姓的地方支柱产业。
二、低谷,上下求索
有时候,现实社会中某些引起时代发展变化的事件,往往是历史所发出的回声。为了探寻事件的起因,我们不得不回过头去从遥远的过去说起……
在共和国的发展进程中,被载入史册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有很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无疑是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之一。1979年,全会的春风吹到马桥村,落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产到户的情形让赵西林至今难忘。在上级政策的要求下,经过近两年的努力,一直到了1980年底,他才依依不舍地把一队的农具、机械、牲畜、作坊设备等集体资产和所属土地分到各户,开始实行以家庭为单位自主耕种,“交够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全是自己的。”好政策一下燃起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但是,离开了集体的统一组织,保持器的加工制造企业却无法运转,势单力薄的农户也无力独自经营,生产设备被迫出售,马桥村机械冲压的撞击声消失了。
“实行家庭单干之后,善友大伯凭借自己的技术在1986年重操旧业,在1987、1988年我和他学技术时,经营状况一直不是太好,坚持到1991年就停产了,1993年设备也卖掉了。”马东村支部书记候汝华回忆说。
据现任马北村村委主任、43岁的赵占军回忆:在他七八岁时,父亲赵玉林作为侯善友当年的搭档曾做过轴承配件,但因制造工艺、市场价格等因素的影响,没多长时间就坚持不下去了。
二十世纪八十至九十年代,马桥村虽然有勇敢者在尝试轴承配件的制造,但由于政策、市场、管理、技术等综合因素的束缚,经营状况举步维艰、困难重重,马桥村的保持器制造进入了低谷期…...
三、重启,燎原之势
历史是条长河,永远向前奔流。在滚滚洪流之中,在潮起潮落之间,人类社会便会产生一个个的发展瓶颈期,形成了历史长河中的“三峡”。在共和国的若干个转型期中,有许多历史上的阵痛,也不乏思想上的长叹。不过,不论时间长短,“历史三峡”终究有通过的那一日,从此,便扬帆直下,随大江东去,进入海阔天空的太平之洋……
聊城市东昌府区郑家镇轴承及配件制造相比马桥村,却一刻也没有停息,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产业链完备、制造工艺成熟的地方支柱产业。无论是从技术学习、到产品销售,还是企业管理,都吸引了大批河店镇有志青年纷纷投靠,他们成为了未来马桥村轴承及冲压件制造产业的创业者和主力军。
2003年前后,马桥村迎来了返乡创业的时代。正是由于创业者的二次带动,致使轴承保持器的加工制造行业在以马桥村为中心的家庭作坊中迅速发展开来,到2006年星星之火逐渐形成燎原之势,车床冲压的撞击声在村里此起彼伏,轴承及冲压件的加工制造在农户之间发生着裂变,一个行业正在慢慢的向一个产业进军!
四、新时代,百舸争流
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改革开放经过将近四十年的积累,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也就是在这一年,从1979年担任马桥村生产大队队长,到1985年担任马北村党支部书记、为集体操劳37年的赵西林老人办理了退休手续,在他的任职生涯中,经历了生产队热火朝天的大集体时代,经历了农村分户单干、企业解散的改革转型时期,现在,在他卸任之时,又经历了轴承及冲压件制造的产业繁荣新时代。
天道酬勤,地道酬善,人道酬诚,商道酬信,业道酬精。1970-2020,五十年间,以马桥人为首的创业者凭着一股干劲与韧劲,把轴承与冲压件制造产业曲折而艰难的发展壮大起来,在镇政府的支持下,在马桥西村建起了工业企业聚集区,截止到2019年底,全镇轴承及冲压件加工企业达到28家,加工户400余家,涉及到河店镇姬家村、务庄村、安头村、大三门、小三门、赵邴海等十几个村庄,年可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亿元。其中,铜保持器生产企业1家,年可生产铜保持器300万套,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000万元;轴承套圈生产企业1家,年可生产各类轴承套圈1200万套,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6亿元;机械配件生产企业13家,年可生产机械配件7.6万吨,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4亿元;建筑配件生产企业4家,年可生产建筑配件5.6万吨,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1亿元;安置农村劳动力4000余名。
在马桥村,有70%的农户建立了家庭作坊,除制造保持器之外,冲压件品种已发展为30多种。据马东村支部书记候汝华介绍:他的冲压件工厂生产的建筑山形卡产量在2016年曾经同时出货3-4个集装箱,创下了华北之Z,潘洪保、王新荣也是其中规模较大的个体加工户,已经建起了自己的家庭厂房。加工户刘存昌说:“我现在每年的出货量大概在7-8千吨,产品远销深圳、广州等地”。村民张贵峰的产品甚至出口到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地。许少杰则成为具有现代技术的模具制作专营者。候汝华、任甲文、任甲平、任甲福则经营着各自的铁料市场,为整个产业进行服务。周云展2010年创立了集冲压件制造和表面处理于一体的加工制造中心,成为山东省一家具有环评资质的镀锌公司,填补着产业链条上的空白……
总之,五十年间,河店镇轴承及冲压件产业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党的非公经济组织委员会的服务中,培育造就了一大批熟练技术工人与优秀管理人才,生产设备从纯手工打造、半自动机床发展到现在的数控车床,生产工艺日渐成熟,产品由原来单一的保持器生产,发展到现在的锻、车、热、磨、装整条轴承及套圈生产线,已经形成了工种配套、设施完备、产业链衔接成熟的产业布局,形成了龙头企业高端引领、家庭工厂百舸争流的发展格局。
在莘县境内有六处古城文化遗址,其中发干城文化遗址就坐落在河店镇马桥村,2018年春天,河店镇党委政府委托第三方分析、论证了古城开发的价值,设计了具体的规划方案,形成了可行性报告。2019年,发干古城投资建设单位中铁华新环球工程有限公司已经进驻河店镇,遗址地上物的测量工作初步完成。2020年3月,山东省文物研究院完成了安置区的文物勘探工作,建设项目已经立项。规划占地16429平方米的河店创新科技园区作为产业安置区即将上马……
2020年,伴随着新时代农村的发展与变迁,伴随着发干古城文化遗址的开发与建设,河店镇轴承及冲压件制造产业即将面临着新时代的重组与变革,它又走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以上内容经事件亲历者回忆和知情者口述整理而成,因事件年代久远、作者水平有限,难免出现误差与疏漏,如有发现,敬请指正。)
发布时间:2020-06-05 08:52:24